top of page
弘儒 陳

如何選擇治療師

已更新:7月11日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對知識有某種強迫性的追求,一個人對知識無窮無盡的渴望,那背後是對模式、套路、重複的厭倦,永遠都處在「不夠!不夠!不夠!」的渴求與痛苦之中。而這不停突破的慾望,本身就是一種破壞的衝動,這衝動讓他找上了惡魔(雖然是惡魔梅菲斯特現身誘惑,但浮士德是注定要走上人魔之間的道路)。


惡魔給他無窮盡的生命,去滿足所有渴望;但只要浮士德出現「啊!太滿足了!可不可以停留在此刻!」的心情,靈魂就會被惡魔帶走,帶去地獄。

 

就我所知,所有著迷於心理治療的人,尤其專做創傷治療的治療師,都帶著某個傷,作為原力前行,那是一種對知識、對治療工作的成癮。


研究成癮行為、自體免疫疾病、和ADHD與創傷之間關係的Gabor Maté,一歲時爸爸被送去集中營勞改,媽媽為了避免他被納粹找到,托給別人照顧一個多月,後來在親密關係中,他飽受被拋棄的恐懼所苦,整個壯年,他投身創傷工作,忽略了家庭,接受訪問時,他說他很喜歡小熊維尼的一段:

“無論他們在一起做了什麼,或一起到了什麼地方。在這座森林裡,小男孩和他的維尼熊,會永遠繼續一起玩耍。“

By Gabor Gastonyi - Clare Day,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4035206

某種程度上,對他孩子而言,他們也失去了父親,他們兩代承受相似的創傷(代際創傷);他和孩子,都遺失了童年。


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帶傷的醫者,對工作、學習有高度的熱忱和使命感,但沒有梳理過的創傷會讓治療師迴避、或過於投入個案的傷口,而忽略了對方的主體需求與節奏。

引述《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的一段話:

「問問你的治療師,是否當過他提供的治療方法的個案?如果沒有,快跑!如果他是只有單一信仰的治療師,快跑!尋找那個,研讀不同取向和技巧的治療師;並且他自己從中得益的,最後,他對你必須有好奇,而你覺得在這治療中獲益。」

整理上述,當你選擇治療師時,可以考慮下列數點:

  1. 治療師的履歷中有沒有創傷心理治療的相關經驗和進修,近年來比較有實證研究的治療學派包括內在家庭系統(IFS)、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EMDR)、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E),我未來會再花篇幅介紹這些治療方法。

  2. 他的學習具有彈性,你知道他有不同學派的訓練;或他對不同學派保持開放的態度

  3. 見面時,問問他自身有沒有接受自己所學治療的經驗,他是否願意開放地和你討論這些收穫。

  4. 用你的身體去感應,神經系統會幫助你辨識對面的系統安不安全。但如果你還承受得住這種不確定為何的不安,試著提出來和他討論,有時候對方某些特質或許勾起了你過往的創傷,而這有時候是處理的絕佳時機;提出來討論,看看他能否接得住。

  5. 最後,他是否對你好奇,能放下理論和技巧,不陷入成見地理解你,尊重你的主觀經驗。

希望這能幫助你,順利找到共赴深淵的嚮導。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