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死亡焦慮如何牽引著我們
Irvin Yalom是美國著名的治療師和作家,在進入碩班前就開始讀他的教科書、還有小說,他談及〈孤獨〉的議題時,非常觸動我,讓當時的孤獨因此得到某種緩解;實習時,進入成人精神科,我也用他提倡的存在主義式的心理治療,和我第一個工作對象深入對話(雖然現在看來,當時是隔靴搔癢,心理治療在早期的訓練中,與其教會我們去做什麼,不如說是先警告我們別多做什麼,但我當年也是盡力了)。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是Yalom依據其過往精神分析的訓練、對哲學的深厚研讀(也受到他第一任太太Marilyn的影響,他們一起討論非常多尼采和沙特的文章)、和臨床的觀察,總結出對人類焦慮的一種思考地圖,其認為,人的焦慮背後最深沉的原因是「死亡」。 書中,可以看見Yalom有野心的要把Freud提出過的兩種焦慮「遺棄」與「閹割」,都推導到背後更深沉的焦慮是「死亡」,被父母丟棄、或被父親威脅而去勢,最後都導向死亡,所以其認為死亡才是人最深沉的恐懼。為了抵擋死亡帶來的威脅,我們人會努力變得更富有、更有權力、更成功,追求自己的獨特性、英雄情結、埋首投入工作避免感覺自己的停滯、相信這世界會有救
弘儒 陳
2月19日


《蝦蟆的油》—黑澤明與PTSD暴露治療
日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深山裡,有一種特別的蝦蟆,不僅外表奇醜無比,而且還多長了幾條腿。人們抓到牠後,將其放在鏡子前或玻璃箱內,蝦蟆一看到自己醜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嚇出一身油。這種油,也是民間用來治療燒傷燙傷的珍貴藥材。 《蝦蟆的油》是黑澤明給自己自傳取的名字,我想是源自他的生命故事中,有許多遇到困境,直面而後克服、克服而後變得更強壯的哲學,有屬於他年代的濃濃男子漢色彩。其中有一篇短篇叫做〈恐怖的遠足〉,1923年,黑澤明12歲,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地震時逢中午,家家戶戶都在做飯,木造的建築物在強烈晃動下倒塌,倒在炊火上,成了燃料;能登半島來的颱風襲擊,加速了火勢的蔓延,東京的烈火一燒就是三天,十萬人在這場地震中失去生命。害怕的黑澤明連門都不敢出,大四歲的哥哥黑澤丙午拉起他的手,說要帶他遠足... 「猛烈火勢下,木材全都化為灰燼,不時隨風飛舞。像是一片紅色沙漠。在那讓人作嘔的紅色中,趴著各式各樣的屍體。…我不由自主地想移開視線,哥哥罵我:「明,好好看著!」我不明白哥哥勉強我看的真正用意,只是覺得很難過」 「仔細看著!明。」我無奈,只好咬緊牙根看
弘儒 陳
2024年12月1日


創傷治療學派系列:催眠
寫催眠主題,讓我想到前年在診所開給同業的創傷課程中,其中一堂課在講催眠,行銷當時用「療癒魔法」去推,我實在是非常害臊;於是我特此在課程中和同行夥伴分享,面對創傷,魔法其實是一萬次的正拳、一萬次的揮棒、反覆的練習,讓治療技術成為肌肉記憶,絕不是什麼魔法,對我而言,催眠是一種注意力轉換後帶來的意識、狀態的變化,也不似玄學、靈性、能量等領域神秘。所以用這篇文章介紹和澄清,讓有意圖想要藉由催眠幫助自己的人,可以有個參考。 我喜歡的治療師Erving Polster是一位完形學派的大師,空椅技術就是完形治療的招牌技術,他會端出兩張椅子,讓個案嘗試扮演不同的內在聲音,讓彼此對話。那讓人更能覺察自己矛盾的心情,看見自己怎麼困住自己,但這些治療技術有舞台演出的感覺、他和自然而然的人際互動有所區別,每當治療師說出:「我們做個實驗吧!」,那就讓治療的對話瞬間變得突兀、失去連續性、失去真實感,比起搬一張椅子、讓內在的不同聲音說話,Erving Polster更喜歡把這些技術藏在一般的對話之中,譬如聽到個案是一個怕事的人,突然講了一句勇敢的話時,Erving...
弘儒 陳
2024年10月3日


創傷治療學派系列: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E
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 therapy)應該會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有機會我會整理這些治療學派的異同和我自己怎麼整合他們在我的工作裡,只是那可能比較偏專業工作者閱讀。 IFS、EMDR到SE,是目前最多實證研究的創傷治療方法,國際間也都有完整的受訓、認證課程。除了EMDR持續學習外,SE是我目前投入最多時間刻意學習和督導的治療方法,他是我評估創傷的一個重要背景知識。 你看過《四樓的天堂》嗎?一個黃秋生演出的台劇,他是一個專業的推拿師,可以用眼睛觀察、手碰觸,挖掘出一個人僵硬的肌肉、歪斜的關節、悶住的腔室,還有背後代表的情緒意義與創傷。而身體經驗創傷療法雖然源自美國,出自生物物理學和心理學博士Peter Levine, 但和東方的身體工作者嘗試處理的是類似的問題,只是Peter Levine用了更多自律神經系統、身心涵納之窗、生物的戰逃僵的知識去理解PTSD,和解釋這個治療方法。 “Trauma is not what happens to us. But what we hold inside in the a
弘儒 陳
2024年9月4日


創傷治療學派系列: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EMDR
我覺得這影片很簡短快速地把EMDR的重點說完了,EMDR是處理PTSD的有效方法,我甚至認為他是所有創傷治療中最有效率的了。 借影片補充幾個要點 EMDR不需要個案描述太多創傷的細節,只需要個案能停在那個記憶最不舒服的畫面、對自己的負向想法、情緒、身體感受等,就可以工作。也就是說,當你接受治療又不想要再一次詳述創傷記憶時,他是一個好選擇。 EMDR主要在處理記憶,因為它相信,人的記憶影響了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你有許多失敗的記憶,你就可能覺得自己是失敗的、是糟糕的;你有許多被拋棄的記憶,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而且越年幼的記憶,影響越深遠。 創傷記憶會卡住,沒辦法像其他記憶一樣,能夠流動、平靜感受和思考,現在長大成熟了,比較安全、有資源,又有治療師陪伴,有EMDR技術,所以可以把記憶喚起,重新消化,再放回記憶庫裡。 他的治療程序很SOP,所以最能掌握治療PTSD所需的時間。 第一次接受眼動治療時,覺得非常魔幻。 這神奇的方法源自Francine Shapiro的個人故事,1979年擔任高中英文老師的Shapiro在紐約攻讀英國文學博士,論文
弘儒 陳
2024年8月21日


創傷治療學派系列:認識內在家庭系統IFS
「有時候,你聽到的只有怨恨,但在這世界上,也有超乎你想像的愛。」--《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Photo by Abhinav Kumar on Unsplash 內在家庭系統(IFS)是治療師Richard Schwartz博士提出的一個創傷治療理論 ,對精神分析失望後,他開始接觸家族治療,他認同Satir、Bowen到Minuchin等前輩說的: 某位家族成員的「症狀」其實在「拯救」這個家庭;家中孩子若出現身心症狀,可能反映了父母之間的夫妻議題,這個症狀是為了凝聚、保護、服務這個家庭。譬如拒學的孩子,揭露了家中父母的缺席,而其缺席源於父母之間關係的失和,孩子拒學時,才將父母都拉回家庭,兩人一起合作面對孩子的身心狀況,凝聚了情感。 30幾歲即將步入中年的Richard Schwartz遇到了23歲的Quinn,如同許多提出重要發現的治療師,那些治療中最重要的洞見,往往源自個案教會了我們什麼。 23歲的Quinn因為暴食催吐,憂鬱地想要自殺。他非常涉入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爸爸的閨蜜、媽媽的對手和照顧者,女兒反過來代替了媽媽的位置,既是父親的情人、
弘儒 陳
2024年8月5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