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父親
- 弘儒 陳
- 11分钟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我以前很嚮往某種生活樣貌,大學時搬出家,住在四千塊的雅房,一個小小的長方空間,塞下床、書櫃和衣櫃就有些擁擠,下雨天天花板就長滿黴;但能躺下,做做伏地挺身和仰臥起坐,可以擺上書,有故事可以看,重複的生活我過得下去。
像保羅奧斯特的失憶錄,書封上的照片就一張椅子、桌子,手夾根菸,嗑上尼古丁,煙霧裊裊,最後襯上一台延伸意志的打字機,像一把槍,狗吠火車地喝斥資本主義,如此自由。當時我鐵定期許自己有天能說上「為混飯吃而寫書之舉到此為止。出賣靈魂之舉到此為止。」這種類似的話。
或也有一種更陽剛的男性樣板是雷蒙錢德勒筆下的偵探馬羅,他可是鐵錚錚的硬漢,身形高壯,棕髮灰眼,中了槍好像可以配點威士忌,燙把刀把子彈挖出來,如果是個父親,他就會演Die Hard,如果剛好有副盔甲,就客串Batman。
玩世不恭、尖酸刻薄,愛揶揄愛調情,那種粗魯,是為了和充滿謊言的街道保持距離;但掩蓋不住細膩多感,到處都是不經意流瀉的善良溫柔。
孤僻、離群又身不由己地入世,獨自一人也有力量活下去,像步入中年的麥田捕手們,是我青少年時的意淫。
男孩年少時的自我期許會充斥父親的殘骸,夾帶著崇拜、競爭、貶低、或未解的創傷,從父親轉移到外在的偶像時,或許是更強大、滿足原初父親理想化的延伸;或許是補償,追求強大男子氣概好麻痺失落(可以觀察網路上被許多男性追隨的KOL,要不鄙視權威、要不強壯無比、或倡導紅藥丸哲學)。健康的自尊仰賴真實的父親,爾後是社會的父性(政治、法律、規則、公平)。
不論是成為一位男人、成為丈夫、成為父親、或成為男性照顧者(治療師),人們都不得不直視自己成長的軌跡,撿拾失落的遺跡,最近很喜歡看的一本書是【爸道(My Father Before Me)】,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兼精神分析師Michael Diamond討論一個男人要如何成為爸爸,我認為這種書應該要多出一點,不要再出母女相關的書,折磨母親了,彷彿人生所有的困頓都是母親的禍害,把父親召喚回家庭吧(但可能賣得都很差,所以也沒人要出吧)。事實上,心理治療中,很看重父親,當一個孩子誕生時,這三人關係就密不可分,母親是否能夠發揮長才,也有賴於守護外在結構的父親是否給到支持。

要理解如何成為一個夠好的父親,就需要明白父親角色的本質在於:從自己的孩子還是受精卵開始,直到自己離世的整個生命歷程裡,他都需要回應孩子的需要。
從嬰兒在母體中孕育到誕生的第一個月,父親的功能就是一個保鏢,或著說是一個有警覺性的保護者角色。 在生命的第一年裡,父親逐漸成為孩子「第二個重要他者」,他是孩子與世界的聯絡人,他有能力把這個嬰兒逐漸從與母親糾纏的迴圈裡,拖拽到外面更廣袤的世界中去。 當兒子上托兒所的時候,父親開始成為兒子新生的男子氣概的示範者和認同對象。 在「伊底帕斯戀母的那幾年」,也就是兒子開始上幼兒園時,父親則成為一個挑戰者,幫助他的兒子學會放慢腳步,管理他的衝動以及那些噴洩而出、不易控制的強烈情緒,並指導他用健康的方式去競爭。 在童年中期,父親開始成為他茁壯成長的兒子的導師,教會兒子如何獲得對事物的掌控感,同事讓他初步了解男人的世界。 在青春期早期,父親會成為兒子的英雄,他展現出的所有品質兒子都會想要獲得。 到了青春期晚期,父親則會成為一個過氣的英雄,因為他的青少年小夥伴需要打破甚至放棄父親的標準...
而同時,男人在成為父親的過程,也同時得完成幼時未完成的階段,那幫助一個男性更加完整、並建立更深的連結,而那完整的過程會帶來更大的自信和滿足,這是Michael Diamond的強烈推銷,分享給各位爸爸、還有試圖在生命中思索父親之於自己意義的人。
p.s. 決定要寫不在意SEO、不在意有沒有人看的隨興紀錄,否則可能很難打破我更新部落格的阻抗。


留言